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校友服务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动态】鲁政委:迎接需求改善

发布时间:2024-02-20 点击: 分享到:

2023年经济波浪式复苏,然而,超出市场预期的是,物价并未随着经济走出疫情而回升。疫后供给恢复快于需求,部分领域产能过剩是2023年物价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步入2024年,在海外“软着陆”、逆周期政策适度扩张的背景下,供需关系预计会有所改善,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延续平稳,物价绝对水平将相当温和,由此也给政策预留了较大自由空间。

一、2023年的需求不足

2023年第四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2%的同比增长,顺利完成了2023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名义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

有效需求不足之下部分领域供给过剩是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在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下降较多的行业包括与房地产链条和新能源链条相关性较高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全球半导体周期相关的计算机电子产业等。在农林牧渔业领域,与历史上的猪周期相比,本轮猪周期的去产能进度较为迟缓,猪价持续维持低位。在建筑业领域,2023年末住宅待售面积(现房口径)与销售面积之比为35%,销售去化迟缓,建筑业领域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挑战。

二、2024年的需求改善

缓和供需关系,提振需求是关键。进入2024年,中国总需求有望稳步改善。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复苏周期驱动出口同比回升和宏观政策拉动内需回升,预计会是两大最重要的力量。

在半导体产业驱动出口改善方面,根据全球半导体产业协会,伴随半导体需求复苏,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同比增长13.1%。半导体行业占中国出口产品权重较高,历史来看中国出口与全球半导体行业有较强的一致性。从出口目的地来看,百年未有变局之下,安全因素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跨国企业在兼顾效率和安全的逻辑下调整全球产业布局,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出现下降。但随着中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出口市场也将向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但在全球市场的出口份额总体稳定,在中间品出口市场的份额稳中有升。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将成为2024年中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与此同时,宏观政策也将对内需起到积极作用。从财政政策来看,在有效使用2023年末增发国债的基础上,2024年还可能相机发行超长期建设国债。近年来,为了减轻中短期偿债压力、更好匹配基建项目期限,专项债发行期限明显拉长。根据兴业研究统计,2023年超长期专项债券发行占比已经达到52.5%。考虑到中国中央政府杠杆率有提升空间,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融资有助于降低政府总体偿债成本,支持更多有社会综合效益的领域。2023年末增发特别国债对2024年上半年经济有一定支撑,如果追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可能聚焦支持2024年下半年经济。从货币政策来看,2024年2月初央行降准释放约1万亿流动性。年内仍可能有1-2次降准,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以及存款利率也有下调空间。一方面,当前物价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名义利率下降的效果;另一方面,降息有助于营造更为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在外需回升和逆周期政策适度扩张的支持下,2024年物价有望迎来温和回升。在食品方面,猪价有望企稳反弹,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的贡献则将由负转正。原油方面,在全球原油需求增量下降、供给端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油价或保持震荡的主旋律,对CPI同比的拖累亦将缓解。总体来看,CPI将逐渐由负转正,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降幅也有望逐步收窄。对于生活在由“名义值”度量的经济世界中的企业与居民而言,价格的回升是改善微观主体感受的关键。而物价的探底回升,预计也会成为重塑资本预期的重要因素。

来源:中新经纬

学校首页 数据库 建行金融科技菁英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