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主页 | OA系统 | 信息门户 | 教师主页 | 思源信箱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师资队伍>>正文

王 锋

2011年03月13日 11:32  点击:[]


  

教育经历

2007.09-2010.06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3.09-2005.1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9.01-至今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09-2018.09 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16.09-2018.12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11-2018.12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0.07-2012.1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

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讲课程

《经济博弈论》《博弈论》《中国经济》《能源与低碳经济学》

发表论文

1)代表性论文

[1]Wang F, Wu M, Wang J. Can increasing economic complexity improve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J].Energy Economics, 2023, 117: 106443. (SSCI)

[2]Wang F, Sun X, Reiner D M, Wu, M. Changing trends of the elasticity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o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J].Energy Economics, 2020, 86: 104679. (SSCI)

[3]Wang F, Wang R, Nan X. Marginal abatement costs of industrial CO2emiss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in China[J].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2022, 30: 930-945. (SSCI)

[4]Wang F, Liu X, Reiner D M, Wang R. Impacts of energy intensity target constraint on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production factors in China[J].Energy Efficiency, 2021, 14(3): 34. (SSCI)

[5]Wang F, Wu M. How does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affect China's economy and energ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3, 330: 117198.

[6]Wang F, Wu M. Does air pollution affect the accu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85: 124818. (SCI)

[7]Wang F, Liu X.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continuous energy intensity target constraint in China: Based on an analytic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9: 197-210. (SSCI & SCI)

[8]Wang F, Liu X, Nguyen TA. Evaluat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and feasibility of China’s energy cap: Based on an Analy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J].Economic Modelling, 2018, 69: 114-126. (SSCI)

[9]王锋,冯根福,吴丽华.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分解[J].经济研究,2013,(8):143-155.

[10]王锋,吴丽华,杨超.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此文被《光明日报》(2010-03-26)理论版以论点摘编的形式介绍)

[11] 林伯强,王锋. 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2):66-79+150.

[12] 吴丽华,王锋. 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7):15-28.

[13]王锋,葛星. 低碳转型冲击就业吗 ——来自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22, (5): 101-119.

[14]王锋,冯根福. 基于DEA窗口模型的中国省区能源与环境效率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3,(7):56-68.

[15]王锋,冯根福. 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27-137.

[16]王锋,冯根福. 中国碳强度对行业发展、能源效率及中间投入系数的弹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29(5):50-62+120.

[17] 杨超,王锋,门明. 征收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1,(7):45-54.

[18]王锋,冯根福.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碳减排的作用[J].新华文摘,2011,(18):44-47.(原载于《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3期)

2)其它论文

[19]Wang F, Rani T, Razzaq A.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s efficien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using advance panel modelling[J].Energy & Environment, 2022: 0958305X221074727.(SSCI)

[20]Wang F, Jiang Y, Zhang W, Yang F. Elasticity of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s industry[J].Energy & Environment, 2019, 30(3): 385–407 (SSCI)

[21]Wang F, Wu M. The Impacts of COVID-19 on China’s Economy and Energy in the Context of Trade Protection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8(23): 12768. (SSCI)

[22]Wang F, Ge X, Huang 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uman Mobility, and COVID-19: A Causal Pathway Analysis from 121 Countries[J].Sustainability, 2022, 14(6): 3694. (SSCI)

[23]Wang F, Wu J, Wu M, et al. Ha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mproved the Inclusiv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Sustainability, 2021, 13(22): 12911. (SSCI)

[24]Wang F, Wang R. The Mechanism of Driving Green Growth and Decreasing Energy Security Risks by Innovation in China[J].Sustainability, 2021, 13(9): 4733. (SSCI)

[25]Wang F, Gao C, Zhang W, Huang 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 Based on the Forcing Mechanism of CO2 Emission Peak Target[J].Sustainability, 2021, 13(8): 4417. (SSCI)

[26]Wang F,Wu M, Hong J.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on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arbon Intensity Target[J].Sustainability, 2020, 12(19): 8016. (SSCI)

[27]Wang F, Han H, Liu L, Zhao J.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optimizing energy mix to China’s carbon peaking[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SCI)

[28]Wang F, Ge X. Inter-provincial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to 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SCI)

[29]Wang F, Gao C, Ou Q.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energy use of China’s economic sectors: based on cross-region input-output model[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28(5): 5296-5315. (SCI)

[30]Wang F, Wang R, Wang J. Measurement of China’s green GDP and its dynamic vari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perspectiv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 27(35): 43813-43828. (SCI)

[31]Wang F, Yang F, Qi L. Convergence of carbon intensity: a test o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 27(28): 34796-34807. (SCI)

[32] Zhang, X.-Q.,Wang, F., Wang, Y.-H., Yu, L.-Y., Mu, X.-M., Sun, H.-B. 2016.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Challenges.Transylvanian Review,24 (7): 905-910. (SSCI)

[33] Rani T,Wang F, Rauf F, et al. Linking personal remittance and fossil fuels energy consumption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vidence from all SAARC countries[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2. (SCI)

[34]Wang, F., Yang, F., 2018.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 peak and its forcing mechanism.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10. (ESCI)

[35]王锋.中国碳排放峰值及其倒逼机制研究的发展动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02): 141-150.

[36]王锋,高长海. 中国产业部门隐含能源的测度、分解与跨境转移——基于CRIO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20(09): 1-11.

[37]王锋, 王瑞琦.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02): 1-10.

[38]王锋, 王瑞琦, 吴建雄. 经济包容性绿色增长及其动能接续转换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 2022, 44(09): 1-14.

[39]王锋, 高长海, 张森. 国际合作推进数字经济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2, (04): 80-87.

[40] 张武林, 雷原,王锋. 清淡市场视角下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弱式有效性研究[J].当代财经, 2017 (07): 3-11.

[41] 郭玉晶, 宋林,王锋. 国际原油期货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基于离散小波和BEKK模型的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15(06):86-96.

[42] 高群,王锋.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的中国碳排放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 28(11):66-74.

[43]王锋. 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的经济低碳转型[J].当代经济科学,2012,34(3):1-11.

[44]王锋,冯根福.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碳减排的作用[J].中国经济问题,2011,(3):62-69.

[45]王锋,张舒玮.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煤炭价格长期趋势预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8):67-72.

[46] 魏巍贤,王锋. 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4-10.

[47] 杨超,王锋. 金融危机下美国关税壁垒的抬升:基于中美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6):37-46.

[48]王锋.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制度移植及本土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5): 39-43.

[49]王锋,武敏. “碳达峰”及“碳中和”将接续驱动中国经济低碳绿色转型[EB/OL].学习强国(2021-2-2).

出版专著

[1]王锋,杜旭洋,李皓浩. 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工业升级及其生态效率研究[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

[2]王锋, 张武林. 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倒逼机制及其经济影响研究[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

[3]王锋.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实现碳强度目标的政策绩效评估[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4]王锋. 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减排政策评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学术奖励

[1]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

[2] 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15)

[3] 2015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15)

[4] 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13)

[5] 201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13)

[6] 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12)

[7] 2012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12)

[8] 第一届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优等奖(经济学科唯一获奖论文)(2012)(该奖项由台湾政治大学设立,两岸三地评选)

[9] 厦门大学2011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

[10]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1)

[11] 福建省金融学会2009-2010年度金融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11)

[1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高水平科研成果奖(2011)

[13] 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8)

[14] 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7)

[15] 福建省金融学会2005-2006年度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2007)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碳”目标倒逼机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潜在冲击与协调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BJY127,起止时间:2023.01-2025.12。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倒逼机制及其经济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XJA790004,起止时间:2021.08-2024.08。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倒逼机制研究:转型路径、减排绩效及经济影响,项目编号:71673217,起止时间:2017.01-2020.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碳强度的动态优化控制研究:驱动因素、运行机制及控制系统,项目编号:71173170。起止时间:2012.01-2015.12。

[5]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KRZ001,起止时间:2019.01.01-2020.12.31。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项目:碳强度的动态优化控制系统及控制变量的低碳效应评估,项目编号:2012T50802,起止时间:2012.07-2014.07。

[7] 第4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政策选择及其贡献潜力研究,项目编号:20100481348,起止时间:2010.09-2012.07。

荣誉称号

[1] 西安交通大学2016年“优秀班主任”

[2]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2015年“优秀共产党员”

[3] 西安交通大学2010-2011年“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2012)

指导学生获奖

[1] 第三十二界“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2020春季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部分行业的影响探讨及其应对策略调研(2021)

[2] 第三十一界“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建桥梁点星灯——西安市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系统调查报告(2020)

参与的教改项目

[1] 西安交通大学教改项目:翻转课堂在通识类课程《社会问题经济学》中的应用,起止年月:2016.5-2018.5,第二参与人。

参与的科研项目

[1] 企业咨询项目: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20230,起止年月:2021.11-2023.6,主要参与人。

[2]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构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2020132,起止年月:2020.7-2020.12,主要参与人。

[3] 西安市经济研究所项目:西安市产业分析报告,项目编号:S2020133,起止年月:2020.7-2020.12,主要参与人。

[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化垄断行业中利益主体的博弈模式与激励性规制改革路经研究,项目编号:14BJL002,起止年月:2014.6-2017.12,第一参与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稳定价格的应对策略与可行性政策的研究,项目编号:7084102,起止年月:2009.1-2009.10,主要参与人,负责“能源价格上涨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

[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二氧化碳减排评价,项目编号:10BJY013,起止年月2010.7-2013.12,第二参与人,负责“二氧化碳减排政策评价”。

[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民币汇率、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基于SVAR和RE-TEC模型的研究,项目编号:09YJA790117,起止年月:2009.11-2012.12,第二参与人,负责计量建模。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中国“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起止年月:2009.12-2010.6,第四参与人,参与项目中期汇报工作。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与能耗水平,起止年月:2007.9-2008.3,第二参与人,负责第三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平”的研究和撰写。

[10] 国家电网公司项目: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与电网发展研究,起止年月:2008.3-2008.12,第三参与人,负责“中国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11] 河南省电力公司项目:河南省能源经济与电力发展研究,起止年月:2008.3-2009.7,第一参与人,主要负责:①《总报告》的统稿和第二章的撰写;②撰写《主报告》和《简化版》③与河南省电力公司联络和沟通。

[12] 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度研究报告: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Annual Report for the Boao Forum for Asia,起止年月:2009.11-2010.1,一般参与人,负责5.2节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Asia的研究撰写及总报告的中文翻译校对工作。

[1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合作研究项目:Th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of Natural Gas in China,起止年月:2010.3-2010.5,第一参与人,负责总报告的统稿。

[14]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项目: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电力行业现状及其政府采购开放策略研究,第一参与人,负责总报告的统稿及对第二章“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GPA出价规律”的研究和撰写。

[15]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项目:电力增长阶段性规律与GPA谈判对策,起止年月:2010.07-2010.12,第一参与人,负责总报告的统稿及对“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电力行业GPA谈判策略”的研究。

上一条:樊秀峰 下一条:沈 灏

关闭

您是本站第
12823747
位访问者,当前 人在线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4号 电话:029-82656840 邮编: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