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主页 | OA系统 | 信息门户 | 教师主页 | 思源信箱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资讯>>学院新闻>>正文

【博文有约】第46期 优秀青年教师王文老师专访

2018年06月05日 10:16  点击:[]


【嘉宾简介】王文,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转型与产业竞争力。曾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学家》和《统计研究》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成果,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陕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荣获陕西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多项成果奖励。

Q1:我们了解到您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您在台湾这段时间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其次,因为我们也有很多博士以及师兄师姐们准备去台湾、或国外的一些高校去做交流,想问下您对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我觉得这次台湾之行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由于我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外出学习的经历,就非常珍惜这次去中研院的机会。虽然中研院并不是一所高校,但作为台湾地区最高学术研究机构,聚集了各学科非常顶尖的研究人员,也有台湾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和许多国际学者在此工作,总体上科研氛围都非常浓厚,研究院提供的资源及环境也很好,老师及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台湾的学习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方面,一个是学习和研究方面,整体上台湾研究体系跟美国比较相似,不会硬性要求研究生在规定期限发表若干篇论文才能毕业,因此他们做研究相对比较严谨,有些博士生可能花两三年时间才完成一篇论文,虽然很多人到最后可能都无法发出文章,但他们会专注、沉浸于研究过程中,乐此不疲。其次,我在那边接触了一些老师,能够感受到他们做研究的思路跟我们也不完全相同。相对而言我们做研究会“八股”一些,在考核压力面前显得略微浮躁,而他们的研究自由度更大,会花很多时间来雕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比如专注于东亚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瞿宛文教授,她的工作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而是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归纳现象进而修正既有理论,表现出更多的现实发展关怀。

另一方面是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我觉得台湾人既内敛又包容,普遍很好相处。大陆这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在台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似乎更多一些。另外,因为台湾经济发展比较沉闷,可能导致年轻人缺乏活力,用当前比较时髦的词来说就是“佛系青年”比较多,比如有的博士可以踏踏实实的念七、八年书,对于未来却并不显急躁。相较而言,大陆经济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年轻人有希望、信念去奋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面对未来的设定可能也会表现出些许焦躁不安。

总体来说,台湾访问于我而言是很不错的体验。目前,学校有不少交换学习的机会,我也看到很多同学在积极申请。我建议大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要走出去,多接触当地的社会文化,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观察,有时候文化价值的冲击可能比知识的学习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推荐一个叫何伟的美国记者写的“中国三部曲”。

Q2:王老师,我们知道读博之路非常艰辛,尤其是我们学院对博士要求还比较高。但您攻读博士就仅用了三年九个月的时间,您能不能给正在读博或者准备读博的小伙伴们一些建议,比如说就我们现在而言,怎样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读博?或者是在读博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是瓶颈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如何调整呢?

针对适不适合读博的问题,首先应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个人性格、兴趣及未来定位,例如对于喜欢时间自由、热爱学术钻研,或者比较喜欢教书育人的同学,就可以考虑一下读博。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读博也要付出很多,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正是面临很多关键人生抉择的时期,在做每一个选择之前都要明白,有得必有失,且得与失都是相对的。

至于读博花费时间长短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讲更多的是源于导师的督促和帮助。我的博士导师是孙早老师,孙老师非常严格和细致,作为师门第一个全脱产博士生,从一开始老师真的是手把手教我做研究,从怎么查找阅读文献、选择什么方法到如何布局谋篇、文字的铺排展开以及图表怎么做更好看,甚至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并做好心理建设等方面真是事无巨细。有段时间也会觉得特别不自由,但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针对你提到的“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勤奋”的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你能考考上西安交大,智力都不成问题。我之所以提到这点,是想强调读博并没有很高门槛。通过老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训练,大家基本上都能够达到平均水平以上的水平,但要想达到顶尖就需要一些天赋。关键是要对自己综合评估,看自己适不适合走这条路。

读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瓶颈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曾经我很多次有问题无法解决,如同走进一条死胡同,孙老师结合自己的过往经验,考虑到很多可能出现的细节,并与我沟通,如果是他本人遇到此类情况会如何解决,这给我很大启发。不仅是学术上,可能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都会有非常懊恼和找不到方向时候,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不应该抗拒这种时刻,而要享受它,因为这可能会是让你取得进步最快的时刻,所有遇到的困难会倒逼着你去积极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

Q3:王老师,我们知道您发了多篇CSSCI文章,想问您在写论文时候有什么经验、建议可以分享呢?

首先,选题很重要。在博士期间老师对研究现状有很好的把握,会据此给大家具体方向的指导。选题来源的话,一是可以从新闻报道、财经报道入手,因为目前我们所关注的很多中国问题,包括政策、导向等,最先感知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发展的还是那些专业性较强的财经类媒体;二是要关注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的访谈,他们对政策、经济走向的点评通常会带来一些启发;三是浏览期刊最新发文,了解同方向学者的新动向,从中寻找灵感。其次,必要的技术分析工具也非常重要,必须要掌握并不断加以训练自己的分析技术,包括软件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等。除此之外,文字表述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用中文写作,同一个内容,表述方式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不同。在论文写作中,摘要、引言部分就需要利用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吸引大家的眼球。最后,还有一个“数据查找”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数据库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当然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想聚焦到比较好的研究方向,却苦于找不到数据的情况,这是可以调节的。我认为数据固然重要,但选题还是最为重要的,大家应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来做一些调节,尽可能去接近之前所设定的目标。

Q4:老师,您于2012年在《经济学家》上发表了《中国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辙吗——一个基于经济学文献的比较分析》,而纵观近百年的世界格局,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一旦不能在与美国的角逐中取胜,将会陷入被支配被挤兑的境地。比如英国、俄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倒退了许多年。特别是当年日本前期也是通过投资、出口、房地产泡沫拉动经济增长,与我国发展很相似,那么您认为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来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呢?

我觉得用现在的中国与80年代的日本进行对比没有意义,因为两者之间没有比较的基础,日本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科技水平和现在的中国发展水平完全不处于一个量级。即使国际媒体一直唱衰日本,但是在经历了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的今天,日本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领域都拥有着世界领先的创新水平,另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日本也非常强大,看看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多少日本人就知道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重蹈日本覆辙更像是个伪命题,这也是我们在那篇文章中所持的观点。近期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包括中兴事件,不能说与一些媒体宣扬的高亢的民族主义情绪没有一点关系,在这点上确实应该学学闷声发大财的日本。

从2012年左右开始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开始出现明显下滑,按照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逆转经济下行需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经济,但是新一届政府并没有采取这种传统做法,而是提出了以去杠杆、去库存等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这主要是因为上一轮繁荣周期(包括2008年以来的刺激政策)已经积累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信贷比过高,如果这个时候还是用大规模刺激投资需求的方法,就要继续加杠杆,但是由于过去积累的债务已然很高,大家都不愿意把钱借给别人,融资成本上升,需求侧的刺激就面临很大约束。因此把重心放在供给侧,虽然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但是可以更长远的解决中国经济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毋庸置疑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国内需求升级、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围堵、封锁,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先买发达国家的技术,再去模仿生产,在内忧外患下,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升级是目前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走、唯一可以走的路。

Q5.老师,到现在您从教已经超过5年了,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一这段路途,您有什么体会呢?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您又有什么感悟呢?

是这样的,其实虽然说我毕业也这么长时间了,但是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在心理上永远毕不了业的人。就像我这学期在给大二学生上《宏观经济学》的课以及有做学业导师,我在平时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个老师,不会很刻板地对他们施加一些要求,我跟他们更多的是一个朋友一样的相处。并且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真的要比我们之前做学生的时候眼界更开阔,更聪明,包括在与老师的沟通中也更轻松更自如,不会像我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总觉得与老师很有距离感。前段时间就有学生联系我说:“老师我上了你的宏观经济学课,然后想问你一个微观经济学的问题……”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现在的学生都比以前活泼很多,至少以前我们是不太会去跟上一门课的老师去请教另外课的内容的。

总体来讲,我是真的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正襟危坐的老师的位置上,我经常跟学生说我可能也仅仅是比你们走了多一些路,比你们多那么一点经验,所以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你们一些学习上、发展上的建议。我觉得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真诚。

Q6王老师您这么年轻就成为了副教授,而且学习、研究经济学已经超过15年,15年来您觉得学习研究经济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我觉得当学习了经济学以后,首先它会给你一些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让你看到纷繁复杂的讯息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经济学家可能是比较不受待见的一个群体,许多人都会觉得他们语出惊人甚至道德缺失。比如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工资上涨太快了,如果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荒谬的。但是有了一些经济学常识,就不会囿于直觉带来的偏见,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确实损伤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第二是会变得不容易被误导。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拥有各种头衔的人,他们一引经据典,拔高立意,大家往往不自觉的就会认为好有道理,接受他们的观点。经济学的训练会让我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更加客观的认识类似这样的言论与观点,多一点自己的思考,少一些对权威的迷信。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淡定了。学术研究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一时半会难以解决,比如有的问题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个所以然,读了很多文献资料写的课题最终没有中,五六年前写的论文,可能还沉睡在电脑某个硬盘发不出去,等等。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很多,同时面临各种的考核与压力,可能会对未来很焦虑,慢慢克服过来,对心态也是很好的塑造。还是把握好当下最重要,“诗酒趁年华”,与大家共勉。

 

经金学院

2018年6月5日

上一条:经金学院青年教师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下一条:世界银行原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应邀到访西安交大

关闭

您是本站第
12824022
位访问者,当前 人在线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4号 电话:029-82656840 邮编: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