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主页 | OA系统 | 信息门户 | 教师主页 | 思源信箱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新闻资讯>>学院新闻>>正文

博文有约之“学术新秀”戴小勇老师专访

2017年07月10日 10:10  点击:[]


哈喽,博友们大家好,博文有约又跟大家见面啦!

上一期博文有约的最后放出的超级预告片,有没有勾起博友们的好奇心呐?前段时间我院青年学者戴小勇老师的讲座成功举办,大家也非常踊跃的与戴老师进行了问答交流。这次博文有约继续请到戴小勇老师作为嘉宾!小博在采访过程中深深地被戴老师的学识魅力所感染,对戴老师的学术修养感到由衷的佩服。戴老师也亲切的表示他随时欢迎大家与他做学术交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围观戴老师的精彩回答吧。

Q1.之前看您简历上提到您在在澳大利亚学习过,您能谈谈国外学校的学术环境是怎样的吗?和国内学校的学术氛围有什么差别?

答:我申请的是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奋进研究基金(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在昆士兰大学做了半年的博士后研究,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澳大利亚的学术氛围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他们更轻松自由一些。他们没有硬性的科研考核要求。虽然现在不管在哪里都要凭借成果才能晋升,但澳洲的情况是,如果你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达到了所在学校认可的水准,就能毕业或者获得晋升的机会,不一定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国内的话,通常会对硕士、博士以及老师提出很明确的要求:在哪些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把期刊划分等级,与能否毕业和职称晋升挂钩。这样的话会导致大家目的性很强。我和澳大利亚的一些教授也讨论过相关话题,他们认为人为地给期刊划分等级、要求发表数量,会误导科研人员去研究一些更容易发表论文的问题与领域,或者去迎合期刊的偏好,而不是真正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他们非常强调科研的自主性,认为自己做什么方向的研究,将成果发表在哪些期刊上,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被限定在某些领域,或者要求在哪些等级的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当然,我们目前还处于一个快速追赶的阶段,与国际科研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现阶段并不能简单地说我们的科研环境和制度不好,但如果要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引导他们去做一些创新性更强的研究,而不是疲于满足考核要求的话,就要求我们在一些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总体来看,澳大利亚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让真正喜欢科研的人留在高校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Q2.很多同学都有读博留校当老师的想法。作为过来人,您对此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吗?

答:我觉得把读博和留校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是有点奇怪的。其实国外的博士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比例还是挺高的,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但对于社会科学,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能仍然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虽然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很高、技术性很强,但还是属于社会科学,只是我们经常会自认为处在社会科学的金字塔顶端。所以,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同学选择读博士的动机,就简单地变成了留在高校任职。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其实我从来没想过我会读博士,更没有想过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我非常感激我的导师成力为教授,她发现我硕士期间性格内向、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但喜欢钻研,因此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我听取了成老师的意见,就走上了科研这条路,现在看来确实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我的道路。我认为读博和留校不应该等同,要看你是否真正喜欢科研事业。在科研机构工作相对自由,虽然也有一些条条框框,但创新性还是比较强的,不是每天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如果你热爱科研,喜欢并且能够适应这种工作,再选择读博,毕竟现在的科研机构都要求有博士学位,需要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

Q3.很多两年制、三年制的研究生,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在研究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又感到有所迷茫。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认为要进行适当的取舍。我们国家在2010年左右将研究生培养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也就是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其实研究生培养并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培养成科研人员。我们的经济结构是复杂的,提供的岗位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研究生要提高研究能力,但也要有所侧重和取舍。专业型硕士要侧重实践与应用,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比如,现在很多企业要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对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要求就比较高;而学术型硕士可能会有读博士的计划,理论基础的夯实就非常有必要,要注重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训练。硕士生入学时就要了解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区别,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定位。如果对科研感兴趣,选择研究型,要更注重基础理论,以及数学,统计,计量等基本功底的培养,如果选择应用型,则要更加关注现有理论与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如何使用它们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Q4.老师,您能给大家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一些建议吗?

答:选题确实有难度。我做研究,会花大量的时间在选题上面。很多时候,好的选题往往来源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观察,可以是经典的问题,也可以是热点问题。从现实问题入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去寻求合理的解释,提炼你要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要考虑现有理论能否解释这个现象,如果不能是不是理论假设不符,从而进行修改、拓展,或者能不能用数据进行检验,从大量的实证结果中归纳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目前我选题,会关注现实层面的问题,看新闻、书籍,看文献。有时候看到文献产生新的想法,会马上记录下来,但不会马上去实施,我们要选择最值得研究的、最有可能出现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选题。过段时间再来看看,有些问题当时可能没有想明白,现在会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则会很兴奋,但是有些问题深入探究会发现可能是没办法验证,或者并没有太大研究价值。总的来说,选题应该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从很多灵感中选择最值得研究的,然后明确从哪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在研究过程中还可能要不断进行调整。

研一的学生相对来讲积累不多,我刚才所说的这种选题过程可能很困难。虽然选题会花费大量时间,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值得。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要多和导师沟通。我并不是特别赞同,给研究生指定一个具体的题目去做,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可能没有激情。如果自己看了很多文献,做了一些尝试,磕磕碰碰走过一些弯路,这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在选题过程中,一方面要自己看很多文献,另一方面多和导师沟融。导师在你走入歧途时拉你一把,非常必要。比如,导师给一个研究方向,研究生自己去尝试确定具体的选题、并不断和导师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我研究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基于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现在的增速不断放缓。目前形成的共识是说,未来我们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出口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指的是,在所有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最终产品。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美国的百分之三十多一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和美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本、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投入,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只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中国现在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出口扩张面临瓶颈,靠增加基础建设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难以为继。所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必然选择。因此,我选择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研究对象。

Q5.您平时做学术,会觉得压力比较大吗,有什么兴趣爱好缓解学术压力呢?

答:其实我并不觉得学术压力很大。这个主要取决于个人性格特点,有些人把科研看作一种乐趣,有些人可能觉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也经历过痛苦,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快乐的,痛苦来自于解决不了问题或者得到的结果和预期不一致但又无法解释的时候,付出了大量精力却没有任何收获,不过这种痛苦是暂时的,更多的是喜悦,喜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当然,缓解也是有的,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我会去河畔吹吹风,沿着河跑步,非常缓解压力。还会自己做饭,脑袋里装了很多东西,做饭的时候就放空了,厨艺也会提高。还有游泳,我一般一周去一次,有一段时间也去过健身房,不过这个要有伙伴互相督促才能坚持。我还打算去打篮球,前两天还在说要买个篮球定期运动一下。

Q6.采访接近尾声,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下您最近喜欢的书吧。

答:第一本书是阿西莫格鲁教授的叫Why Nations Fail。翻译过来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国家与国家之间贫富差距非常大,但其实有些国家资源禀赋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发展轨迹却完全不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先不剧透,建议大家去读。阿西莫格鲁教授是目前经济增长研究方面的学术明星,2005年就获得过克拉克奖。他也有很多其他学术性的著作,但这一本没有任何数学模型,但思想性比较强,在科研之余读一读还是挺好的。

还有一套书,包括《人类简史》(人从与水母无异的生物站到食物链顶端的过程)、《未来简史》,值得一读。之前也在看《21世纪资本论》。

孙老师跟我们说,要做好经济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专业书籍,也要多读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的书籍。这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提高思想认知水平与层次,这对于经济学研究非常重要。

Q7.最后您能给我们博文经济学社提一点建议吗?

答:我觉得从学院师生角度来考虑,可能不仅需要学院内部的讲座信息,还想了解其他各种讲座信息,管院、金禾的都可以分享给我们,甚至西安的其他高校举办的经济类讲座都可以分享。除了学术性的文章外,还可以分享诗歌鉴赏,散文等方面的内容,陶冶情操做个有情怀的科研人员。

小博们在第一线感受到了戴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真的是年纪轻轻,学术无敌啊。接下来博文有约也会陆续为同学们带来我院年轻教师们第一线报道,敬请期待哟!最后,再次感谢戴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博文经济学社的专访,祝戴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在学术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祝大家暑假愉快!下期博文有约再见!

 

经金学院

2017年7月10日

上一条:经金学子在第二届全国高校互联网金融应用创新大赛获奖 下一条:财政系研究生读书沙龙报道

关闭

您是本站第
12824029
位访问者,当前 人在线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74号 电话:029-82656840 邮编: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