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重要论断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2025年3月,全国两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形成了“政策引领、法治护航、服务升级”三位一体的制度型支持体系,将三者有机整合为系统化解决方案。相较于以往零散的政策供给,这一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从“政策输血”到“制度造血”的范式转变,为破解民营经济“成长的烦恼”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政策引领 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2025年全国两会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性部署,旨在通过靶向施策破解民营企业在融资、转型、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在此背景下,通过未来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焕新、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动民营经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迈向更高层次。
一是未来产业布局与传统产业焕新并行推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趋势下,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正成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首先,在未来产业布局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将重点支持量子计算、商业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并结合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其次,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政策,以应对制造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升级滞后等挑战。
二是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联动。国家正加快构建“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双轮驱动体系,通过财政精准补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双管齐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持续优化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在延续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保缓缴覆盖范围,并建立分层分类的补贴机制,确保不同类型企业都能精准获得财政支持,从而稳住市场主体基本盘。在金融创新方面,政府推出“科创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利用差异化利率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配套推出“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网络,进一步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法治护航 筑牢公平竞争制度根基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指明了方向。202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入关键阶段,草案首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标志着民营经济发展迈入法治化新纪元。这一重大立法突破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制度预期。
一是立法突破,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涉企法律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保障市场公平,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迈向更加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新增“禁止违规收费和罚款”“不得违规摊派财物”等条款,着力破解企业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切实降低不合理的交易成本。面对部分地方存在的“以罚代管”“任意收费”等问题,法律对此作出明确禁止,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此外,草案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求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情况,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纳入法治监督体系。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也有效提升了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持续性。《民营经济促进法》坚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优化市场准入规则,推动“非禁即入”原则落地实施。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不仅增强了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也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
二是司法公正与执法规范并举,筑牢市场公平底线。司法和执法体系的完善是确保公平竞争、优化市场环境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不断强化平等保护理念,为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正高效的法治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依法平等保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求各级法院在审判执行过程中坚持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杜绝选择性执法、差别化执法等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现象。对于企业而言,司法公正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其在每一起法律纠纷中都能切实感受到裁判公平,从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及隐性市场壁垒,为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奠定稳固基石。与此同时,在行政执法层面,政府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服务升级 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将服务作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抓手,通过推进“政务服务提效、政企互动提质”改革增强服务效能。
一是政务服务数字化与标准化建设。高效、透明、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准入效率和运营成本。首先,深化“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推动数据共享,确保企业在工商注册、税务申报、融资审批等环节实现“一站式”办理。其次,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行行政审批清单化管理,确保审批事项透明化、规范化、可预期化。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免申即享”政策,使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主动申请即可自动获得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行政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后,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政务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赋能”转变。政务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使企业办事更加便利,有效减少繁琐手续带来的时间成本,为企业发展腾出更多精力。
二是政企互动机制与产业链协同服务创新。高效的政企互动机制是保障政策精准落地、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优化政企互动模式,构建“政企直通车”机制。此外,政府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机制,鼓励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避免产业重复布局,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链整合。通过政企互动机制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政府不仅提升了服务精准度,也进一步优化了企业成长环境,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政策、法治、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通过“价值引领—权力约束—效能转化”的逻辑链条,形成显著的协同效应。三者协同使民营企业综合运营成本显著降低,市场活力显著增强。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治理工具的线性思维,构建起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制度生态系统。这一模式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更为全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协同的东方智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将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袁晓玲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一带一路”国家标准研究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主任)
原文刊登于2025年3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1版
报到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057&eid=51125&sid=236897&idate=12_2025-03-21_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