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经典京剧《沙家浜》传唱数代,不仅再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画卷,更让“芦荡粮仓”成为红色精神的象征之地。为深化主题教育实效、锤炼党员党性修养、凝聚青春奋进力量, 3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党委组织2024级MBA临时党支部党员骨干20余人,赴常熟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淬火铸魂·商道传承:从‘芦荡粮仓’到‘数字经金’的世纪跃进”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研学、情景化体悟、跨时空对话,将红色金融史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在追寻先辈足迹中汲取奋进动能,在解码红色密码中探索新时代商道传承新路径。
步入沙家浜景区,叶飞将军遒劲的题词照壁迎面矗立:“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苍劲笔触不仅揭示了烽火岁月中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镜鉴。站在照壁前,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殷切嘱托回荡耳畔,激励着青年党员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勇担使命。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件件斑驳的展品静静诉说着峥嵘岁月。党员们驻足凝视,从锈迹斑斑的粮斗到泛黄的粮票,无不感受到抗战时期军民同心守护“水上粮仓”的智慧与坚韧。2024级MBA(数字金融方向)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晓燕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动情说道:“看着这么多年轻烈士用生命守护家园,我们深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特别是以阿庆嫂为代表的巾帼英雄,她们看似温婉却怀揣报国志。作为新时代金融人,要用专业知识守护经济发展‘新粮仓'。”这番话引发强烈共鸣,青年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横泾老街的青石板路串联起刁家大院的商贾往事与春来茶馆的谍战传奇。在实景剧《烽火》的枪炮声中,党员们敏锐发现,剧中阿庆嫂以春来茶馆为掩护传递情报,既展现了非凡胆识,更蕴含着特殊时期的商业智慧。党员李睿在讨论中提出:“革命者的‘战地商业模式’启示我们,当代金融人要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创造更大社会价值。”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同学们参观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七星灶、设计精巧的大水缸等,感受到了沙家浜浓厚的文化底蕴。“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如今,沙家浜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在红色文旅基础上,开发了丰富的文旅项目、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成为文旅产业升级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每年吸引200多万人重走“江抗”路、感受鱼水情,也为金融MBA同学开拓商业视野、提升商业洞察提供了诸多启发。2024级MBA(金融方向)学习委员鲁春荣表示:“我们既要传承先辈逆境求变的创新智慧,更要坚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彰显西交人的责任担当。”

泛舟芦苇荡,这片昔日的“天然粮仓”已变身生态湿地。由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引发了党员们的浓厚兴趣。从芦苇荡里的粮仓保卫战到数字时代的金融风控体系,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守护民生的初心。国防教育园射击场内的互动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意识。红外线击发的瞬间,仿佛响起无声的警示:金融安全就是新时代没有硝烟的战场,唯有淬炼过硬本领,才能守好我们的“经济粮仓”。

此次党建活动通过历史场景与现代金融的深度对话,打造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党课”。活动最后,2024级MBA(金融方向)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晓羽作为党员代表总结道:“沙家浜的芦苇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此次学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是企业行稳致远的 ‘压舱石’,沙家浜精神是破解发展难题的 ‘金钥匙’。我们将把 ‘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企业管理,努力成为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新时代管理者,为民族复兴贡献交大 MBA 人的智慧与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MBA项目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经世济民”的育人理念,将实践教学作为锤炼党性修养、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抓手。本次党日活动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历史情境模拟研讨、现代金融案例分析等多元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构建起“红色基因+金融创新”的双向赋能模式。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创新“商科+思政”育人机制,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