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专家观点 - 正文

【陕西日报】李聪 李明来: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3-20 点击:94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农业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要素和新业态,突破传统生产力的限制,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飞跃。与依赖土地和劳动力密集的传统生产模式相比,农业新质生产力展现出科技驱动、系统整合和生态友好的特点。其内涵包括四大核心维度:首先是新质技术支撑,基于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技术等革命性技术重塑农业产业链;其次是新质要素配置,促进数据、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业领域集中,形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再次是新质组织形态,借助智慧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最后是新质价值目标,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可持续性与农民增收的复合发展目标。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及结构性调整需求紧密相连。现阶段,我国农业正经历由数量向质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传统生产模式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配置低效和发展动能不足的三重挑战。近年来,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突破趋势一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精确对接,成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金钥匙”。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绿色转型为底色,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支持领军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携手共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以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引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动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进而催生新的生产力形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引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迈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重塑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人+职业农民”这一复合型人才队伍。依托新农科建设,推动涉农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智能农机装备的操作能力和涉农电商运营水平。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新业态,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激发农业产业升级活力。依托市场创新和投资创新等多重驱动,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实现农业价值链的延伸。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以适应生产力变革需求的新型生产关系释放生产要素活力。唯有坚持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改革“双轮驱动”,才能突破资源约束、激活产业潜能,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融合兴农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传统农业主要依赖小农户分散经营,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极为突出,这使得传统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规模化数据资源、智能化劳动工具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关系注重短期产量和效益,这与农业新质生产力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新型生产关系应当以市场化、集约化、绿色化为方向,围绕“人—地—技—业”四维关系进行重构,激活土地、数据等要素的流动性,消除人才、资本下乡的障碍。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对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专业化服务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进而推动农业实现数智化与绿色化转型,重塑农业生产模式。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进实践。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审视,农业生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这决定了农业发展路径的多元化。坚持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资源错配;推进分层分类,方可破解“大水漫灌、顾此失彼”的发展失衡。具体而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分层分类,既涵盖先行示范区、重点帮扶区、基础提升区等发展阶段的纵向划分,也包含智慧农业、绿色循环农业等产业类型的横向划分,意味着农业科技赋能的梯度推进、农业要素配置的精准搭配和农业政策的差异化设计。因此,因地制宜发展与分层分类推进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然选择。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生产力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的战略选择。在科技创新加速突破、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市场需求迭代升级的多重机遇下,唯有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这一进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发力,共同书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原文刊登于2025年3月20日《陕西日报》6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03/20/content_901050.html

学校首页 数据库 建行金融科技菁英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