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与扩散,2020年1月23日,武汉实行封城,标志着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升级。为此,全国各地应对疫情的措施也在不断升级,继浙江、湖南、广东等地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之后,从1月23日到1月30日,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级别。
党中央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及时提出把武汉和湖北作为全国主战场,加强对武汉和湖北防疫的统一指挥。对其他省份则加强分类指导,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严守“四道防线”,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自1月24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
疫情期间科学防控和精准施策。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疫情防控在各地出现了识别难、准入难的问题。为抓紧复工复产,全国多地相继推出了本地的健康码。在各地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期间,健康码是各地运用大数据加强地区、城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的产物。健康码记录了用户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行程轨迹,通过扫码即可知晓用户当时的健康风险状况,便于按照各地规定,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通过健康码,企业、大中小学等单位可以及时有效掌握本单位员工、师生的健康信息,可以采取
有针对性的精准联防联控措施。
健康通行码是政府、城市、社区在疫情特殊时期采用的信息化、智能化识别管理技术形成的个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分为红、黄、绿三种颜色,做为持证人的健康风险识别特征。其颜色区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个人自主申报的信息,另一个则是大数据分析。后者关联了个人居住地的实时动态,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的情况等等。
健康码的价值体现在,一是减少了“表格抗疫”,便利个人出行;二是有利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实时监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便于复工复产复学管理,可以起到无接触、追根溯源、避免重复登记、防止丢失等作用。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和平台上线了健康码应用,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在支付宝和微信上线了健康码的应用。
但是各地在健康码的建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开发过多过滥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多达近百种。这不仅造成了重复建设,也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是一些地方存在“各自为政”和“各自为战”的现象,其表现一是在地区内部,形成数据孤岛的存在,极大地浪费了现有的数据资源;二是健康码存在地域局限性,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信互认机制,一旦跨地区就失去作用,无法解决人员跨地区流动要求。三是大大增加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的交易成本,重复扫码,无效扫码,过度防控,甚至码上加码,成为制约复工复产的重要因素。
各地建设健康码,既是疫情下精准施策的重要尝试,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创新实践,对当地疫情防控和人员正常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各地自建的健康码在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彼此间信任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划地为牢,区域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用户资源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这些对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尽快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是非常不利的。
全国健康码互信互任互通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全国低风险县域已占98%。而我国面临外防境外疫情输入、内控可能出现反弹的复杂情况,要加快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尽快做到全国互认。这对全国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升级方向,对健康码为代表的电子凭证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加快推进。
首先,健康码作为一种电子证书互认,是各类要素在全国范围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根本保障。电子凭证为可信身份认证和识别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有效保障信息流动的安全性,支撑实现各类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由于疫情袭来时各地的行政法规、法律规定等存在一定差异,各地互信互认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不能继续自说自话,影响全国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尽快恢复。
其次,电子凭证证书互认是国家政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电子证书作为网络身份的信息载体,是国家政务智慧管理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电子证书互认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最后,电子凭证证书互认是提升各地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的必由路径。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建设将有利于降低乃至消除因疫情防控所暂时形成的区域壁垒,促进各地企业在境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和商贸、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通过电子证书互认,有利于提升各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水平,将有效推动企业间的信任互联,利用生物信息、人工智能改进互认证书身份鉴别模式,推动电子凭证互认证书在多领域的应用。
当前形势下,为防范境外输入型风险,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助力各地区复工复产,必须加快推动各地区“健康码”在全国范围内“一码通行”。
全国健康码,前提是要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平;同时,要照顾现实,承认差别,互联互通,推动更大范围的共享互认。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方面升级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及时完成各省(区、市)“健康码”技术对接和数据汇聚,可支撑跨地区互通互认功能,可实现健康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可支撑“一码通行”实际应用。各省份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内容要求,加快向全国一体化平台汇聚本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目录,从而实现了国家和各地基础数据库的互认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各地提供以下三种选择:一是在不改变地方现有的健康通行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数据共享,可在本地的健康通行码中增加跨地区的互认功能;二是使各地健康通行码与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健康通行码互认;三是对那些没有建立本地健康通行码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
健康码的应用在防控疫情的工作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一码通行全国”在当前的背景下更是必由之路。但在执行中,仍然需要重视以下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妥善处理:
第一,在全面推广健康大数据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健康码不仅要包括国内用户,也要包括所有从境外进入中国的用户,可以针对来华的华人华侨、留学生及其他外籍人士实际情况,推出健康码国际版,尽可能做到全覆盖,防止出现缺口,导致风险溢出。同时要注意倾听各地使用者的反馈、查找技术的不足,提高数据匹配的精准性,降低“误伤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来保障个体的尊严与权益。
第二,健康码中的个人信息和数据采集要坚持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原则,要有使用范围和期限。只能服务于疫情防控,而不能另作它用,防范健康码中的个人信息遭受泄露或滥用的风险。一旦疫情结束之后,这种临时性的健康码应及时依法依规取消或销毁。
第三,国家行业监管部门,在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要依据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依规惩处。
第四,健康码推广须保障用户的知情权。目前各地建立健康码时,均采取了强制性措施,用户为配合防控工作,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数据采集规则和使用规则,留下了侵权隐忧。因此,在全国推行健康码时,要强调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明确告知“健康码”的信息数据采集范围、使用规范、期限等,并做出合理的信息公开,避免暴露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使得用户能够放心使用“健康码”。
原文链接地址: http://www.jingji.com.cn/shtml/sankei/102232.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