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3-01 点击: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加强高校创新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长期较低,这与现阶段我国突破国外科技封锁、摆脱“卡脖子”困境的现实需求极不相符。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助理教授亢延锟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郭家宝、胡志安和陈斌开等学者合作完成的研究,从激励机制角度剖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中文经济学顶级刊物《管理世界》2025年第3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

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高校创新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揭示了高校面临创新数量和质量双重考核下的行为机制。理论推导表明,当数量型考核压力增大时,高校有动力降低创新质量投入而增加数量投入,且当单位投入可实现的创新数量越多时,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愈加明显。该理论框架不仅解释了高校创新激励扭曲的内在逻辑,还首次从产业匹配理论出发,分析了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契合对创新质量与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丰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体系。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团队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的设立进一步识别了高校考核激励的因果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省部共建实验室的设立虽然提高了校企合作专利申请量,但专利的质量和转化率并未显著提升,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特征。机制分析揭示,高校为应对考核压力,策略性地选择与议价能力较低的小规模企业合作,以更低的投入获取专利第一申请人身份,从而实现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然而,当实验室研究方向与高新区主导产业相匹配时,校企合作专利的质量和转化率会显著提升,这验证了知识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关键作用。

该研究对于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高校科技评价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亢延锟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与贸易系助理教授,入选学校“青年优秀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发展经济学,入校以来已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等经济学顶级和权威期刊发表10余篇成果。

学校首页 数据库 建行金融科技菁英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