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有约】第36期“青年‘锴’模”赵锴老师专访
亲爱的博友们,大家好~“博文有约”暑期约不停~
这次我们为大家带来“博文有约——经金学院青年教师”系列第三弹之赵锴老师,让我们来听听老师的留学与科研生活吧,看老师如何靠一个“轴”字克服无数困难与挫折,看老师如何看待选择与行动!
嘉宾简介:赵锴,经济学博士,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取得双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术兴趣集于区域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留学八年,师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Mary O’Mahony和伯明翰大学教授Stanley Siebert。曾参与欧盟重大基础战略研究EC EP7项目,博士论文《创意经济的未来:对欧洲区域的实证研究》被大英图书馆收录。
Question1:赵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够采访您。之前在教师主页上看到您的求学经历,您可以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吗?
赵老师: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深圳工作了两年多。工作期间在外企接触了很多人才,意识到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同时我本身不喜欢安逸,需要一些挑战,而当时的工作并不能满足我的这种需求, 所以我就决定出国试一试。一开始很困难,要去联系学校,考雅思,重新进入学生的状态。那会我没计划那么多,没想过一定会读博士,因为我觉得为事业发展做的计划超不过两年,因为两年后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我原来可能想着在国外生活一两年,拿一个海归硕士文凭,继续在企业发展这条路,没想到一待就是8年,回来当了老师。出国之初与当地的文化、生活环境格格不入,生活是比较艰辛的。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也没有任何的关系可以去求助,只能慢慢地摸爬滚打,渐渐地在不断地挫折和失败中,个性就锻炼出来了。个性的组成有很多部分,但其中最重是坚韧,要能够抗压、抗挫折。大家只看到很多人成功的表面,但不清楚这个过程具体有多艰辛,很少有人会是特别顺利的。
Question2:我们注意到您分别读了市场营销和理论经济学两个硕士学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赵老师:因为我之前的工作与市场策划相关,我的第一个硕士就选择市场营销专业。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拓,我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因为我本科是学经济的,就考虑是否能够在此方向有所突破。在国外如果你有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意图,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自己去联系。但是由于文化和体制的差异,教授不仅仅会看你硕士的成绩,更注重考察你的国内本科经历、性格、品行等,在相互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教授很难直接接受你,于是便对我说“如果你想读我的博士,就再去读一个理论经济学的硕士吧!”可能大多数人就此退缩了,但她没想到我这个人就是很“轴”,即使理论经济学是最难专业之一,且需要重新入学、考试,写论文,但我没想过尝试别的教授、学校,还是迎难而上了。这和做学术道理一样,有时候就得“轴”一下,在你犹豫的时候,别人已经走了很多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做“resilience”,就是你的韧性,你的坚持力。
重新从西方的教育体系和考核机制下学习理论经济学是困难的,大多数同学包括我自己经常冥思苦想到凌晨两三点钟有些理论也不一定能搞明白,但这种锻炼不仅使得科研能力,也使得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一年学习远远谈不上愉快,甚至可以说很折磨,但我的成绩反而更好了一些。一年之后,我再去找这位教授,他没想到我真的去重新读了一个硕士。我把学位证、成绩单放到他的桌子上,说“看,你要求的我都做到了。”这位教授很惊讶,我就这样被录取了。
这就是我博士生涯的开始。国外的博士考核非常严格,加上我选择了学院最好的导师(第二年就被世界排名23位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挖走了),所以经常面临非升即走的局面,每年都有人年审没通过而离开,所以相比硕士压力更大。第一年时教授帮我选了十几门课,但并没有合理安排,结果一到考试周时,所有课都要在2-3天内考完,让我一个礼拜几乎没有怎么睡过觉。好在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我考取了几年之内最好的成绩,我才渐渐的有了立足之地,才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我觉得这段国外留学的经历最重要的是影响了我做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塑造了我后天性格中的韧性,这是从本次采访开始我反复提及的;二是使我能够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换句话说叫“agree to disagree”,求同存异,愿意交流和倾听,又不盲从。
以上就是我英国求学的经历,比较艰辛,但也还算幸运,能够顺利毕业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Question3:您刚才说过一开始想过进企业,在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您博士毕业后却选择来学校当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赵老师:我觉得压力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做抉择,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做了决定后就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当然没有哪条路会是容易的,做老师科研压力也很大,学校对我们期望很高,希望我们带来一些新东西,在一些方面实现突破,这些也都是挑战。这里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没有完美的工作和决定,但有勇敢去做与坚持,或许结果不一定总是成功,但必定有所收获。如果你处处犹豫,最后会发现早被坚韧之人远远超越。
Question4:很多留学生最终可能会选择留在欧美发达国家,那是什么促使您选择回国呢?
赵老师:我选择回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长期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使我对欧美社会拥有相对深刻的理解,个人感觉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边缘化的。我不想被边缘化,所以只有我们的国家兴盛富强、民族强大,我们才会真正赢得尊重,这是吾辈奋发之源动力,也是我的价值观。第二是每个人要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有事业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国外做到如此还是比较难的。我在也参加过一些面试,在公开竞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机会只属于本地人。我出国游学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在国外定居生活,现在国内发展机会很多,在一些方面甚至比国外做的更好,所以就决定回来了。
Question5:赵老师,这么多城市之中,您为什么选择在西安发展呢?
赵老师:沿海地区高校较西部地区确有优势,但是生活成本比较高,而且学校软环境并不一定好于西部地区,咱们学院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科研,加上学院领导和合作导师热情、真诚的帮助,我最终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另外,我出国离开父母太久了,想回来陪伴他们,家庭一直都是很重要的。
Question6:赵老师,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接触到的英国学生的学习科研氛围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教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赵老师:在英国我带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我觉得相比之下国内外学生在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一些差异。说一点吧,许多国内学生多多少少缺乏“大局思维”;而相当部分外国学生在17、18岁的年纪就会对一些事物具有主观看法,比如说他们会想到20年后的世界格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对欧洲的影响、英国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该何去何从,而他们需要做些什么能够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有竞争力等,这一点是令我蛮惊讶的。上课方面,他们互动式的课比较多,教学也更偏重于实际。当然,英国学生平均运算能力不如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是拥有一定优势的。
Question8:老师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现在研究的课题吗?
赵老师:我的导师做的是关于信息通讯技术对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ICT,是个很广的概念,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工作需要的技能和工作习惯。那么ICT的投入会对生产率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呢?研究发现欧洲和美国的ICT投资其实差距不大,但是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于是欧美学者对ICT的研究也从早期单纯关注ICT投资和相关衍生物转移到对ICT辅助的人力资本研究上来。举个生动的例子,电脑放在这里,但是没人会使用,这样是不行的。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技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ICT的价值?这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把科技、资本投资和人文环境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我博士研究课题的切入点。导师给我提的开放性问题是如何衡量创造力对ICT投资的影响,有创造力的人更容易使用ICT,那是不是如果有一套政策能够培养或吸引创造力人才到这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则既能使创意人才如虎添翼又能使ICT投资的利益最大化?接下来我就结合“创意阶层理论”(理查德·佛罗里达定义创意人才为创意阶层:一是超级创意核心,如科学家、教师等;二是拥有管理创造力的创意职业人,如企业家等;三是有艺术创造力的波西米亚人群。这三种职业子群不只有经济功能,他们的价值观,生活、工作方式要求包容开放的环境,具备这种环境的地方会吸引创意阶层,进而吸引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创新地把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联系在一起,并从职业角度即已应用化,被劳动力市场肯定的技能去衡量人力资本)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基于吸引创意阶层的人文环境发展和ICT投资是非常好的政策组合,两者相互促进,且这种效应是独特的,与人力资本不同。近期我的研究方向还会与人力资本发展,人文环境建设相关,来思考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创新突围,这是一个艰巨而必须完成的任务,当然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
Question9:赵老师,您现在的科研压力跟博士期间比起来哪个时期压力更大呢?
赵老师:两个时期都有压力,但压力不同。在国外读书,面对的主要是学业压力,是对不可控因素的恐惧。在国内则是面临中西文化体制接轨的压力、科研压力。人生一直都是有压力的,就看你怎么面对它,乐观一些,保持平常心。人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走的冲劲,不过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忘初心,切忌功利,戒骄戒躁。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是这样的心态,也希望你们是这样的心态。
Question10:您觉得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呢?
赵老师:这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选择问题,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做,都可以做好。问题在于你们太犹豫,其实无所谓适合不适合,就看你愿不愿意做,只要你投入进去,有压力,最重要的是有坚持力,有强烈的自尊心,在可控范围内你就能做好。如果说需要什么特质的话,还是耐受力,是对困难、挫折的直面,是勇往直前的精神。
Question11:最后您跟我们推荐或分享一本书吧?
赵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老书吧,但是常读常新,对人生和工作都有一些启发。其实大家的状况都是一样的,都是圈外人和圈里人相互的一种博弈,圈外人和圈里人该怎么摆正这种心态,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怎么善待自己的人生,去看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