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既是一种科学的经济学范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性经济现象,它是国家实现职能、加强经济干预的手段。纵观世界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萎靡之时,一般均依赖增发财政赤字来支撑经济增长,功能财政取代平衡预算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的财政原则。赤字财政政策虽然一直被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普遍使用,但财政赤字的有效性却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当前,面对世界变局加速演变、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等多重考验,很多人在讨论我国财政赤字政策是不是偏保守,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
对于财政赤字及其操作空间,宜从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效率、经济资源现状、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
财政赤字的资金一般通过发行国债等途径筹集。若发行的国债由居民家庭自然人认购,是将居民的储蓄存款转化为财政资金;若由企业法人认购,是将企业存款转化为财政资金;若由商业银行认购,则是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转化为财政资金。此时,发行国债属市场化融资性质。就社会总需求而言,只是存量结构调整,不存在增量提升或财政赤字货币化,也不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发行国债只有由中央银行认购时,财政政策才能真正扩张总需求,进而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目标。此时的国债发行属财政赤字货币化性质。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投放认购国债发行所形成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财政赤字的资金运用,无非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个方面。若财政赤字形成的资金运用是生产性的,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此时的财政赤字无需多虑;若财政赤字的资金运用是非生产性的,此时需要考虑筹资成本及其未来稳定的还款来源。
与资金运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相适应,财政赤字的资金运用必须考量使用效率。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政府行为的非市场化融资,需要对政府行为的边界和合理性形成严格的市场化约束。
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的资金运用,要考虑经济资源现状。若全社会经济资源运用已达极限,此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的资金运用很难形成有效产出,更达不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目标。
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的资金运用,还要看其最终的经济社会影响。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的资金运用能够形成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效率、有效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增进全社会的福利,那么,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合理、有益的。
综合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效率、经济资源现状、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情况,笔者认为我国财政赤字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理由如下:首先,新冠疫情后,人们没有出现预期的报复性消费,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为财政赤字通过国债发行提供了资金来源的可能;其次,工商企业在三年疫情期间遭遇风险,有追求“债务最小化”的倾向,有一定的观望情绪。握在手中的投资资金会寻求有利的、安全的投资品,而国债可以成为不错的选择;再次,商业银行持续多年参与房地产高涨阶段的市场,赚了不少利润。而目前,商业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热情降低,大多又不愿涉足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此时的超额储备可以用于购买国债,更多地参与国债一级、二级市场。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有许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清洁能源、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等。这些投资领域,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财政政策完全可以积极充当“最后借款人”的角色,阶段性实施补偿性财政政策,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这对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发展的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这是高瞻远瞩的财政政策举措。其实,财政赤字规模由赤字率和经济总量决定,我国将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考虑到经济总量会明显提升,财政赤字不宜保守,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财政政策要“加力”,也要充分考虑防范新风险,为应对突发、超预期困难与挑战预留政策空间。(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文章链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DsClI4SFeV
经金学院
2023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