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金学院袁晓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过去的2016年研究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第一,2016年一月袁晓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顺利开题。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有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以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突破口全面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对策。2016年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工作,研究活动全面展开。课题组就中国改革为开放以来资源配置从行业、地区开展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尤其对能源、农业、区域、城乡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已经取得系列成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言献策。
第二,持续推动“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袁晓玲教授及其团队自2008年起开始对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坚持环境容量是与资源与资金、自然资源并列的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保护环境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经济活动”,有利于通过计量各种稀缺资源的投入产出来决定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正确认识环境质量现状,探索环境治理可行路径的前提,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步骤。基于区域“环境污染-能源消费-经济发展”三重困境的基本现状,将效率评价、指标测度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解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2014年正值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保护问题已经由单纯的技术经济问题上升到发展方式的重要本质、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治稳定的重要支柱、国际外交的重要砝码、国际经济的重要壁垒、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沿,更是决定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成败的战略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由袁晓玲教授带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成员参与,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大量调研的最新成果《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5、2016出版发行,并于2015.4.19和2016.11.19分别发布西安交大环境指数。该报告紧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摒弃了以往研究中将污染排放等同于环境质量的陈旧理念,完善了对环境治理的认识。通过将代表环境承载能力的环境吸收因子纳入环境质量的框架,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了中国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科学、实用、动态性的环境综合治理评价指数,填补了当前环境评价中忽视环境吸收因子的不足,深刻、全面的评价了中国整体、八大经济综合区及各省份直辖市的环境质量水平,并对其背后的指数变动、区域差异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书的问世对于中国当前环境综合评价及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该成果一经发布,便受到了陕西省相关部委及省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价中心、及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网、中国科学报、陕西政务网、中国环境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新浪网、中国西部网等多家媒体均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
第三,着力研究陕西大气质量改善,服务于地方发展。2015年袁晓玲教授获得陕西省科技厅关于陕西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研究课题支持。课题组历时三个月分别赴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宝鸡、渭南、商洛、铜川等地区调查各地城市环境污染,目前就城市空气污染承载力、污染源、污染物分别进行研究,并为环境保护部门治理空气污染建言献策。
第四,致力于中国发展质量研究。2016年袁晓玲教授团队与国家质监局、陕西省质监局、中国西部质量研究中心合作,展开中国大质量研究,专注于大质量关引领下,中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从供给侧视角全面评价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经金学院
2017年2月15日